國際清算銀行:中國影子銀行復雜性有限 、規模偏小
近日,國際清算銀行(BIS)發布《中國影子銀行圖譜:結構與動態》(下稱報告)。報告認為,中國影子銀行體系本質上是“銀行的影子”,核心仍是商業銀行,證券化和金融市場工具只起有限作用。
報告指出,與美國相比,中國影子銀行的復雜性有限。由于涉及的機構類型和信用中介較少,中國影子銀行的復雜性不及美國,影子信用中介往往只有1至2個環節的中介過程。但是,當前影子儲蓄工具和債券市場緊密聯系,且出現了“結構化”影子信用中介等新形式,均表明中國影子銀行正越來越復雜。
從最終借款人獲取的影子信貸規模來看,報告測算,中國影子信貸的規模不算特別大,即使采用最大的估值,也仍偏小。在直接影子信貸(包含信托貸款、委托貸款、P2P貸款)的狹義衡量標準下,截至2016年末,中國影子信貸規模大約占GDP的32%。如加上對最終借款人的間接影子信貸,即廣義影子信貸,2016年最終借款人總體影子信貸占GDP的54.8%。
而英國金融穩定委員會2015年對部分發達國家影子銀行總規模進行過估算,其中英國影子信貸占GDP的147%,美國為82%,日本為60%。
報告認為,近年來中國影子銀行無論從結構、規模還是形態方面,均發生迅速變化。
一方面,影子融資和結構化影子信貸中介的規模快速增加。近年來,對最終借款人的直接影子信貸的增長已經大幅放緩,而影子融資和結構化影子信貸中介的規模卻在快速增長,其中影子信貸中介通過影子儲蓄工具籌集的資金已經超過直接向最終借款人提供的影子貸款。原因是大量的理財產品資金被投資于債券市場,成為了最終借款人的間接融資,部分銀行理財產品資金沒有流向最終借款人。
另一方面,影子銀行結構的復雜程度越來越高。目前影子銀行工具組合起來的結構化產品已經增加,表明了影子銀行結構的日益復雜化,同時影子銀行結構越來越依賴于以銀行抵押資產為基礎的更為復雜的產品結構。
同時,金融體系相互聯系增強,債券市場對理財產品的實際依賴程度不斷上升。報告指出,日益增長的銀信合作、結構化影子信貸中介和理財產品投資債券市場,使金融部門聯系的緊密程度不斷提高,將進一步提高儲戶、銀行和債券市場之間傳導金融沖擊的可能性。尤其是債券市場對銀行理財產品的實際依賴程度不斷上升,在存款機構和債券市場之間催生了額外傳導金融沖擊的通道。(摘自—《上海證券報》)